粗粮并不是都健康?真正的3类粗粮更稳血糖
早上刚泡好一碗“养生八宝粥”,想着这可是粗粮杂粮齐活儿,吃完血糖稳得像老狗。可刚测完血糖,数值蹿得比早高峰还快。脸上的疑惑写得比说明书还详细:不是说粗粮对血糖好吗?为啥越吃越高?
早上刚泡好一碗“养生八宝粥”,想着这可是粗粮杂粮齐活儿,吃完血糖稳得像老狗。可刚测完血糖,数值蹿得比早高峰还快。脸上的疑惑写得比说明书还详细:不是说粗粮对血糖好吗?为啥越吃越高?
这不是开玩笑,确实有不少人因为查出高血脂,连带着对碳水、脂肪、甚至水果都产生了恐惧。一个朋友前阵子刚体检出甘油三酯偏高,立马戒了米饭、面条,连早饭的玉米粥都不敢动。一问原因,他说听人说玉米升糖快,血脂高的人最好别碰。
每年体检都合格、饮食上也没乱来、运动偶尔也动动,结果某天一查血糖,啪的一下飙到临界值,医生一句“你要注意控制血糖啦”,瞬间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。
8月9日,在成都市东安湖体育公园中央广场举行的2025年成都世运会男子室外拔河640公斤级决赛铜牌赛中,德国队2比1战胜比利时队,获得第三名。这是德国队队员在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
美国“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”团队,花了多年时间,追踪了1930名活过100岁的老人,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——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,并不是吃得多么“清淡”,也不是每天运动几个小时。真正起决定作用的,是一些你可能从未认真想过的“软因素”。
叔叔阿姨们,您在控糖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吗?比方说,规律用药、控制饮食、健康作息、科学运动等等,这些方法都用了,但结果是什么呢?我们的血糖依然控不好,原因在哪儿呢?本期专家告诉我们,有一个控糖的重要砝码,被很多高血糖的叔叔阿姨们都忽略掉了,而它的作用却是非
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,长期压抑、焦虑、愤怒,对血糖的影响更像是在火上浇油。生气一小时,血糖能飙升一整天。情绪激动时,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全上线,它们的作用之一就是让血糖变高,以备“打仗”。
谁也没想到,一种几十年来被默认为糖尿病“标配”的药物,悄悄地在65岁以后,给一些人带来了“意外的改变”。
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,我必须郑重提醒:老年病不是“拖一拖就能熬过去”的小毛病,而是决定生活质量能否维持十年、十五年的关键因素。
年纪越大,血糖越难控制,这是实话。可很多老年人却一边嘴上说“我身体挺好的”,一边早餐照旧油条豆浆,一口气两碗米饭,晚上还不忘来点甜点“补补”。直到某天查出空腹血糖7.1,才开始慌张。65岁以上老人,血糖到底多少才算正常?这个问题,比你想象得更重要。
自从到抖音直播认识的人形形色色有一天和一个女主播连线,从那边过来一个粉丝开始不熟悉,那个粉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直播间唱歌有时也会有搞笑片段。来来回回那个粉有来过几次直播间玩,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被那个女主播拉黑了。守护二年多他好伤心,来到直播间诉苦来了,这位粉丝是广
素食并不等于健康,尤其是糖尿病人。我们都以为吃素是养生,殊不知,某些“素”的背后,是糖分的深坑。今天我就来讲一讲,那些看似无害,实则暗藏风险的食物,尤其是糖友,吃的时候,真得三思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近些年,大家有没有发现:超市货架上的水果越来越甜了。咬一口水蜜桃,甜汁顺着指尖流淌;尝一颗葡萄,浓甜在舌尖炸开……
但实际上,我国居民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在 2000 年以后呈下降趋势,从 2000 年的 14.5 克/天,下降到 2018 年的 12.8 克/天,远没有达到推荐标准[1]。
在生活方式早已“精细化”的今天,许多糖尿病人依旧在饮食上放纵自己,甚至以“天然食品无害”为由,肆意摄入高糖水果。桃子虽然看起来“人畜无害”,但它对糖尿病人的不良影响,绝不能小觑。
但这碗看似无害的白米饭,真就对血糖影响这么大吗?用这3种方法做米饭,不用担心餐后血糖超过10,聪明的糖友都在用,其实说的正是这个关键点:不是不能吃米饭,而是得换个做法吃。
这些不同并不是“变年轻”或“不得病”,而是体现在整体身体代谢水平、体重管理能力、活动能力保持等方面,有着相对更好的表现。
糖尿病,尤其是2型糖尿病,就像是个“隐形杀手”,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。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,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.4亿人,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是“糖友”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有将近一半的患者自己都不知道。
不少人以为血糖稳住了就万事大吉了,可现实不是这样。有些人血糖控制得挺好,却突然脑梗、心梗,甚至肾衰竭。问题出在哪?就是忽略了别的指标。